如果說疫情期間少有的幾個沒有被影響的行業,那非飲料行業莫屬了。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飲料的年度產量每年都增加20%,目前我國飲料產量已經達到了1400萬噸。
由此可見我國飲料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也怪不得娃哈哈前總裁宗慶說飲料行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
但是我們要明確的是我國飲料市場并不是只有中國品牌,很多日本飲料品牌也在不斷地撬動我國的飲料市場。這究竟是怎么回事?讓我們一起來找出答案。
國內飲料市場現狀
飲料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時時接觸的物品,因此很多飲料品牌也深入人心,比如我們熟知的農夫山泉、怡寶、元氣森林和可口可樂等。
目前我國飲料市場分為三大領域,其一是以農夫山泉、怡寶和東鵬特飲等為代表的國內飲料品牌;其二是以三得利、養樂多等為代表的日本飲料品牌;其三是以可口可樂等為代表的美國飲料品牌。
從市場份額來看,茶飲料領域康師傅和三得利遙遙領先,碳酸飲料領域兩大可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把持天下,總體上來說我國國產飲料在礦泉水領域比較吃香。
飲料行業里最賺錢的是碳酸飲料和茶飲料,但是這兩個領域都不是我國國產飲料擅長的,而是被日本飲料和美國飲料搶占了先機。
日本品牌蟄伏三十年
平時我們非常熟悉的品牌——康師傅、三得利等,都不是完全屬于我國的飲料品牌,康師傅是中日合資飲料品牌,而三得利是完全的日本飲料品牌。
其中“三得利”近年來在中國發展得風生水起,它旗下的烏龍茶在中國幾乎占據整個茶飲料市場的50%左右的市場份額。
“三得利”這個品牌在中國的發展歷史較長,它是最早引進中國飲料市場的幾大日本品牌之一。
“三得利”在剛開始進軍中國的時候,并沒有很多的受眾,因為它所主張的“無糖茶”,在80年代并沒有人重視。
那時的人們都喜歡可口可樂這樣的碳酸飲料,除了可樂那沁人心脾的口感之外,它還代表著一種色戒熱烈的潮流感,為當時的廣大年輕人所喜愛。
而反觀“三得利”的頭牌——烏龍茶,它提倡的養生觀念和當時極速前進的社會主體不相匹配,所以“三得利”在2000年以前并沒有在中國市場里掀起什么風浪。
這個日本飲料品牌只是在國內市場里蟄伏著養精蓄銳,雖然沒有很多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支持,但是它始終沒有放棄中國市場。
飲料大戰開戰在即
而在2000年之后,由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等碳酸飲料導致的“發胖、腎功能衰竭”等病癥開始層出不窮。我國國民,特別是城市居民,開始逐漸關注起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
于是人們開始減少對碳酸飲料的攝入,轉而尋求更利于身體健康的自然飲料。這時候,蟄伏30年的“三得利”開始嶄露頭角,迎來了屬于它的輝煌時刻。
之后,“三得利烏龍茶”的產量急劇增加,累計銷量突破了1億瓶,這標志著這個品牌的再次崛起。
在此之后,自然茶飲料行業不斷發酵,憑借“自然釀制、無糖茶水”的噱頭,“三得利”很快就在中國茶飲料領域扎穩了腳跟。
巨大的盈利空間使很多同行紛紛加入,于是在之后的中國市場上,逐漸上市了“康師傅茶飲”等其他茶飲料品牌。
目前茶飲料已經發展成了一個專區,其中的競爭壓力非常巨大。除了“三得利”這些老牌茶飲之外,眾多的線下奶茶店也逐漸開始在茶飲料方面發力。
國民奶茶品牌“蜜雪冰城”和“茶百道”等每個季度都會推出新的茶飲,而其他的奶茶品牌更是爭相模仿。
據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統計,這么多年來的茶飲融資金額達到了30億元,這充分說明了目前茶飲行業的競爭之激烈。
中國市場的消費潛力巨大,這是世界上的國家有目共睹的。因此無論是服裝、茶飲還是其他領域,我國市場都有很多外資品牌進駐。
目前已經略有苗頭的“飲料大戰”,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茶飲領域的發展趨勢,即本國品牌在增強實力的同時,更多的外資品牌會不斷撬動我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