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怎么從成都草堂到云安的?
按照宋以來的主流說法,杜甫是以檢校工部員外郎的身份,在嚴武再次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期間,入參幕府,任節度參謀。次年嚴武卒于任,杜甫在蜀無所依靠,又見蜀亂在即,乃匆忙買舟東下。其間有許多無法解釋得通的地方。
其一,嚴武卒于四月末,已近仲夏,可以肯定杜甫在春間已準備離蜀,四月末已在江行途中。杜甫與嚴武交誼密切,然其集中絕無臨喪吊哭之辭,僅有《哭嚴仆射歸櫬》,末云“一哀三峽暮,遺后見君情”,時已寄居峽中。
其二,杜甫初離成都的目的地何在?論者多以為《去蜀》是初離蜀時所作。詩云:“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難道他離開成都之初就準備入湖南嗎?研讀杜甫居峽及出峽入湘諸詩,顯然不是。直到入湘之初的《登岳陽樓》,他所表達的還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無奈,也就是說,如果江東親朋有一信送達,他更愿意東下就食。“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應是入湘后作。
杜甫在成都草堂住了多久?
杜甫在杜甫草堂前后住了四年。
杜甫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
杜甫草堂博物館茅屋介紹:
杜甫草堂博物館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復重建了“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