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的讀音是什么?
mù lǎo zú
仫佬族有哪些他稱?
漢族稱之為“仫佬”,壯族用壯語稱他們為“布謹”。史書記載中寫作“姆佬”或“木佬”。仫佬族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元代以前,史書往往將仫佬族與“伶”或“僚”并稱,仫佬族的先民被歸屬于當時泛稱的少數民族僚族之中。僚族的稱呼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漢書•西南夷傳》稱夜郎境內的主體民族為“夷僚”。晉代以后,文獻資料上到處可見類似的稱呼,涉及云南、貴州、湖南、廣東、廣西等地的僚族,又出現了“僚民”、“僚子”、“土僚”、“夷僚”、“生僚”、“山僚”、“洞僚”等稱謂。在四川、云南、貴州三省邊界的僚族,被稱為“葛僚”、“守宮僚”、“夷子”等。關于“僚”,許多學者認為是“駱”的后裔,而“駱”則被認為是“越”的另一稱謂。而“越”是我國南方民族的一個大族系,經春秋戰國至秦漢,不斷發生遷徙。到了漢代,史籍不再見“駱”的稱謂,而改稱“僚”。由漢至唐、宋的一千多年間,僚族被當作西南少數民族的泛稱,活動區域很廣。仫佬族就屬于這其中的一支。清嘉靖《廣西通志》說:“天河僚在縣東,又名姆佬。”《古今圖書集成》載:“天河縣色分四鄉,縣東八里咸伶種,名曰姆佬。”都指明了“僚”、“伶”與“姆佬”(仫佬)的直接關系。仫佬之名,元代史籍已明確記載,稱“穆佬”、“木婁苗”、“木婁”等。明、清以后,相繼以“木老”、“木佬”、“姆佬”等名稱見于史冊。1956年,經過民族識別,國務院正式確認為仫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