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兌損益匯兌差額,從名字上來解釋就是因為匯率兌付導致出現的虧損或盈利,主要發生在企業進行外幣交易和兌換業務的時候。可能這么說還有很多人看不明白,希財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某國內企業在國際業務中營收100美元,當時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是1:7,但是到了國內企業財務報表上必須換成人民幣結算,此時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變成了1:6.5。這樣100美元的營收只能兌換成650元人民幣,相比之前虧損了50元,這就叫做匯兌損益。當然匯率波動短時間不會有這么大,另外有虧損自然也會有盈利,但這些情況統一都是匯兌損益。
匯兌損益的分類是什么?
企業經營期間正常發生的匯兌損益,根據產生的業務,一般,可劃分為四種:
1、交易損益:在發生以外幣計價的交易業務時,因收回或償付債權、債務而產生的匯兌損益,稱為“交易外幣匯兌損益”;
2、兌換損益:在發生外幣與記賬本位幣,或一種外幣與另一種外幣進行兌換時產生的匯兌損益,稱為“兌換外幣匯兌損益”;
3、調整損益:在現行匯率制下,會計期末將所有外幣性債權、債務和外幣性貨幣資金賬戶,按期末社會公認的匯率進行調整而產生的匯兌損益,稱為“調整外幣匯兌損益”;
4、換算損益:會計期末為了合并會計報表或為了重新修正會計記錄和重編會計報表,而把外幣計量單位的金額轉化為記賬本位幣計量單位的金額,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匯兌損益,稱為 “換算外幣匯兌損益”。
關鍵詞: 匯兌損益是什么 匯兌損益的分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