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經絡是中醫特有名詞,經為主干,絡是為小分支或細小橫行分支。經絡系統分為十二正經,包括肝、心、脾、肺、腎、心包等六條陰經,加上膽、膀胱、胃、大小腸、三焦等六條陽經組成。另外還有任脈、督脈、陽蹻、陰蹻、陽維、陰維等,奇經八脈組成經絡,主要作用在人體內,是運行氣血或氣血運行的通道,可以將其想成人體網絡系統,在系統內氣血運行,因此也可以是人體物流系統或運輸系統。
氣血運行可以溝通內外,如體表和內部臟器,可以通過經絡進行溝通。另外可以反映疾病情況,當某些部位出現問題,經絡不通順,則會出現癥狀。另外經絡可抗御病邪,如頭部出現問題,氣血運行到頭進行抵抗,所以經絡有抗御病邪的作用。經絡看不見也摸不著,只能從現象上來判斷有無經絡存在,不同于人體的神經系統,也不同于人體的循環系統,為獨立存在的系統。
經絡
經絡是與臟腑、體表、全身各部分相連的通路,具有調節身體功能的作用,經絡分為經脈和絡脈兩大類。
經脈位置及走向
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又可分為六條手經和六條足經,六條手經分為三陰三陽。手三陰經,自胸而出,由胸而上,由手三陽經與陰經相交,于手指的末梢會合。手三陽經由雙手至頭部,手三陽在足三陽相交。足三陽與手三陽在頭與臉的交接之后,足三陽由頭至腳,由足三陽與足三陰相交。足三陰經由足由腹至胸,足三陰經由足三陰經由內而上至腹部,再在胸中與三陰經匯合。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
絡脈位置及走向
絡脈是主干的分支,分布于全身,包括十五絡脈、浮絡、孫絡等。十五絡脈,多循行于四肢,從肘膝關節以下分出,流向與經絡相連的經脈。其可加強十二經脈表里兩經在體表的聯系以補充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加強人體全身的統一聯系,統領一身陰陽。浮絡是指在人體表面游動,經常出現的經絡,起到溝通經脈、疏通肌表的作用。孫絡是經絡中最細微的一條,是經絡的第二條分支,遍布全身,數量之多,不計其數。功效是化邪氣,固本培元。在外邪入侵之時,孫絡與人體衛氣同時起到防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