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
汕尾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沿海,蓮花山南麓,珠江三角洲東岸,與臺灣省一水之隔,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連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汕尾市東鄰揭陽市惠來縣,西連惠州市惠東縣,南瀕南海,臨紅海灣和碣石灣,北接梅州市五華縣和河源市紫金縣,總面積4865.05平方千米(包括深汕特別合作區)。
汕尾市處于潮汕平原東側、蓮花山脈腹地,山地較多。由于歷次地殼運動褶皺、斷裂和火山巖隆起的影響,汕尾市形成了山地、丘陵、臺地、平原兼有的復雜地形地貌。汕尾市位于蓮花山南麓,其山脈走勢為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蓮花山脈由閩粵邊界的銅鼓嶺向東南經汕尾跨惠陽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為北部高丘山地,山巒重疊,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峰為蓮花山,海拔1337.3米,位于海豐縣西北境內;中部多丘陵、臺地;南部沿海多為臺地、平原。全市境內山地、丘陵面積比例約占總面積的43.7%。
汕尾市地處中國大陸東南部沿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洋性氣候明顯,光、熱、水資源豐富。其主要氣候特點是:氣候溫暖,雨量豐沛,干濕明顯,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熱,夏長冬短,春早秋遲;秋冬春旱,常有發生,夏澇風災,危害較重。汕尾市降雨南多北少、階段旱澇明顯;初臺偏早,臺風影響輕,汛期總雨量占全年雨量94%。
汕尾市有什么地域文化?
汕尾市沿海漁港、濱海平原和中部臺地主要居住著福佬民系和疍民,北部山區主要居住著客家民系和畬族。歷史上多隸屬惠州府管轄,是粵閩傳統商路必經之地,也是國家海防重地,福佬文化、客家文化和中原文化在這里經過長期交流、融合,并長期受到廣府文化的影響,繼承和滲和了先民土著畬、疍、瑤的百越文化遺風。復雜的地理環境,豐富的方言語匯,多元的文化積淀,形成了既保守又開放、既神秘又獨特的人文風貌,形成了大同小異、難分彼此的民俗民風。
汕尾市歷史上多元文化兼容并蓄、交流激蕩,融合升華,形成獨具特色的海陸豐文化。諸如全國36大古衛所之一的海防文化,客家文化最后的驛站,福佬文化最后的集聚點,敢為人先的紅色文化,至誠信奉的媽祖文化,虛實并重的雷公文化,底蘊厚重的民俗文化,兼容創新的開放文化,八大文脈根系造就了汕尾豐富的海陸豐文化資源,塑造了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保留了風光旖旎的自然資源,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構成汕尾市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
汕尾市飲食習慣與閩南接近,海鮮、湯類和甜菜的烹飪最具特色,主要有燒雁鵝、護國萊、清湯蟹丸、油泡螺球、縐紗甜肉、太極芋泥等名菜。汕尾市的小吃有最有地方特色菜粿、糯米丸、尖米丸等。其中虎噉金針菜、陸河木瓜、陸河青梅、海豐油占米相繼入選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