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26日電(記者陳靜)距離上海市中心70公里的老港生態環保基地(簡稱:老港基地),承擔著全上海超50%的生活垃圾末端處理和資源化的重任。記者26日獲悉,目前,老港基地內建成并運行了大規模、高度自動化、安全的黑水虻養殖示范項目。
老港基地承擔著全上海超50%的生活垃圾末端處理和資源化的重任。(中新網記者 陳靜攝)
在生產線開足馬力后,老港黑水虻工廠每天有約5億條黑水虻幼蟲“打工”,一天就能吃掉50噸預處理后的濕垃圾殘渣。據了解,利用黑水虻處理餐廚垃圾是一種新的生物處理技術,既可以實現廚余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目標,又能獲得養殖收益,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豐收。
城投老港副總經理吳曰豐接受采訪時介紹,濕垃圾常規處理工藝是“預處理+厭氧產沼氣”,優點是成熟簡單;缺點是處理效率低。他解釋,厭氧菌分解有機物需要30天到40天,設備體積大占地面積大。同時,厭氧菌分解有機物不夠徹底,通常厭氧罐會有30%的渣殘留;另外,厭氧處理后還有大量的高濃度污水需要進一步處理。
“我們進一步探索濕垃圾深度資源化處理的新路徑。經過多方調研和比選,最終選定黑水虻這種昆蟲進行濕垃圾處理。”吳曰豐表示,“以黑水虻為代表的生物養殖技術是一種新興工藝,可實現濕垃圾的高效處理和資源化、減量化。濕垃圾經黑水虻處理后,主要產物是黑水虻蟲體和蟲砂,分別是優質的昆蟲蛋白和有機肥,不僅降低了濕垃圾處理成本,還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記者看到,在工作人員從車間帶出的筐里,黑水虻幼蟲被濕垃圾殘渣養得白白胖胖。
黑水虻幼蟲被預處理后的濕垃圾殘渣養得白白胖胖。(中新網記者 陳靜攝)
據悉,黑水虻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定的可食用資源型昆蟲。黑水虻幼蟲富含活性蛋白、昆蟲脂肪、益生菌、抗菌肽及甲殼素,被譽為“動物人參”,可作為動物的主食或者飼料的補充。黑水虻幼蟲食譜廣、食量大、營養需求低,飼養安全性高,擁有巨大的有機廢棄物處理潛力。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黑水虻幼蟲除了含有很高的蛋白質外,還含有很高的脂肪,這使其成為一種具有研究價值和實際應用意義的生物柴油原料。目前,黑水虻資源化產品的應用主要包括昆蟲蛋白飼料、醫藥和保健品、生物柴油和生物有機肥等。
黑水虻養殖車間。(中新網記者 陳靜攝 )
在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項目二期,記者看到,機械臂和傳送帶在不同的箱體間運轉。養殖車間分為孵化區、養殖區和布料收割區,在黑水虻長到最肥壯時便會由傳送帶送到后處理車間的篩分機器上,通過兩級振動篩的旋轉,實現“蟲糞分離”。吳曰豐透露:“孵化后的黑水虻幼蟲將在‘暴食’期,會吃掉相當于自身體重200倍的濕垃圾,體重可增長數十倍。目前,通過黑水虻的努力打工,大量濕垃圾得到更高效處理,濕垃圾中的有機物均轉化成了優質昆蟲蛋白,產品收益較原處理方式翻了一番,扣除運行成本后凈收益增加逾30%。
不過,由于黑水虻早期養殖基本為散養狀態,缺乏科學有效的養殖工藝,養殖效率低、效果差,且大規模工程實施仍存在技術瓶頸,比如:孵化、飼喂和產品加工等環節的規模化有待進一步突破;專業的工藝設計和系統集成、全流程自動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等。
在老港基地,記者看到,總投資約16.57億元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項目三期正在建設中,這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補短板、提能力”的重要項目,也是上海市“十四五”期間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三期項目主體工藝采用干、濕協同實現有機物料的“全量厭氧”,輔以多元深度資源化技術,每天產生的沼氣可發電38.8萬度,生產CNG14.4萬立方米,以及大量毛油、飼料和有機肥原料,真正實現濕垃圾“從自然界來,到自然界中去”的生態循環,體現多元低碳、全量再生理念。吳曰豐表示:“新的空間已經預留出來,未來可將濕垃圾殘渣消納能力擴大至450噸/日。就看它們(黑水虻)的表現了。”
據悉,目前,已經實現全量運營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二期,總規模為處理濕垃圾2500噸/天,其中餐飲垃圾1300噸/天,廚余垃圾1200噸/天。老港開發公司規劃發展部(工程技術部)副經理陳凱介紹,三期項目主體工程占地面積299.1畝,設計處理規模為廚余垃圾2000噸/天;建成后,老港生態環保基地每日濕垃圾總處理規模將達到4500噸,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濕垃圾深度資源化利用基地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