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341省道(無錫馬山至宜興周鐵段)太湖大堤堤防恢復工程通過專家驗收。工程下穿太湖,大堤要“先破后立”,建設有何講究?建成后的大堤防汛性能如何?記者就此采訪了市水利局等相關專家。
“宜馬快速通道由路面段和隧道段組成,全長7.81公里、下穿太湖竺山湖的隧道是控制性節點工程。”市水利局生態河湖處處長秦挺峰說。因施工需要,太湖大堤馬山段、周鐵段分別先開挖100多米、建臨時圍堰以便于工程建設,待水下工程完工后再恢復。大堤馬山段、周鐵段恢復后,堤頂高程7米,填土壓實度為0.91,高于原先標準,且都建有鋼筋混凝土擋墻。至此,宜馬快速通道涉水工程全面結束。
現場了解到,普通大堤建設填筑也就10多層,但這兩段大堤由于是建在隧道上的,填土多達37層。“因為隧道基坑回填與大堤施工同步進行,所以填土層多。”負責工程建設的中鐵十六局常務副經理李世權說。為將填土震動對隧道的影響降至最低,填土前他們做了多次試驗,最后采用15噸壓路機進行填方壓實。僅太湖大堤周鐵段,他們就使用了20輛土方車、5臺挖掘機、3臺壓路機。
嚴把質量關,才能建好大堤。“每填一層土,都要由施工方、監理方、第三方現場取樣并拿到工地試驗室分別做進場材料驗收、灰劑量、壓實度等試驗,全部合格后才能進行下一步施工。”李世權說。在梅雨季,他們要調整材質配比,根據實驗情況加大灰劑量,以加快土壤水分揮發。每填完一層土,都要由施工方、監理方、建設單位和第三方驗收合格后才能進入下一個環節。對大堤迎水坡、背水坡,他們也按原大堤建設標準對材質、坡度、護坡結構等嚴格處理,使新老護坡無縫銜接。
從土石方填筑、擋墻建設、坡面防護建設到堤頂路面建設,每一個工程環節都實施精細化作業,再加上雨雪臺風天氣不能作業,太湖大堤馬山段、周鐵段恢復工程均歷時約1年,且均達到百年一遇防洪標準。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還對迎水面、背水面、防汛墻、堤頂道路進行了至少90次沉降觀測,結果顯示達到建設要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