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形勢的發展
貨幣形式就是一般等價物的職能最終固定在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上,金或銀就成為貨幣商品。它產生于手工業從農業和畜牧業中分離出來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之后。貨幣形式用等式表示:
2把石斧
1件上衣
3公斤茶葉 = 1克黃金
20公斤小麥
若干其他商品
貨幣形式與一般價值形式相比,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不同的只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固定地由貴金屬來充當。在貨幣價值形式中,一切商品都處在相對價值形式上,只有金或銀處在等價形式上。金銀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單獨表現價值和抽象勞動以及直接代表社會勞動的獨占權。
影響價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價格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成本、供求關系、國家經濟政策等。
(1)成本。商品價格由生產商品中耗費的生產資料費用、入工費用和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即利潤(含稅金)三個部分構成。其中,前兩個部分共同構成了商品的生產成本(在流通領域還包括流通費用),即企業為生產或銷售某種產品而支出的物質費用和工資費用,這部分屬于企業的生產投入,必須通過商品銷售在價格中得到補償。由于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并不全部歸企業所有,這部分又分為企業利潤和稅金。因此,商品價格是由成本、利潤和稅金三個部分所組成。在生產領域,商品價格具體由生產成本、生產利潤、消費稅(資源稅或產品稅)構成;在流通領域,商品價格由進貨成本(產地商業批發價格或進貨價格)、流通費用、批發或零售利潤、增值稅構成。
成本構成商品價格的主體。從目前商品價格構成的一般情況來看,工業品成本約占價格構成的70%-80%,農產品成本品種間差異較大,約占價格構成的50%-90%,都在價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成本的變化是影響商品價格變化的最重要原因。在一般情況下成本與價格成同方向變化,商品成本上升,價格也會上升,商品成本下降,價格也會隨之下降。
從企業的角度看,成本實際上是資金的消耗。當一個生產周期或經營周期結束時,通過出售產品,收回貨幣,資金的消耗才能得到補償,并獲得利潤。一個企業的預付資金能否得到補償,關鍵是看其商品價格與成本的關系。在不考慮稅金等因素的前提下,只有商品價格等于成本,資金消耗才能得到完全的補償。如果價格低于成本,資金消耗就得不到補償,預付資金就會減少,企業就會發生虧損。一般情況下,企業的產品價格至少要高于成本,只有這樣,企業才有可能得到利潤。所以說,成本是制定價格的最低經濟界限。
但是,強調成本是制定價格的最低經濟界限,并不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任何企業的產品價格都應高于或等于成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也往往并不能由企業來決定,常常只能被動接受市場的決定,對于小企業來說尤其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少數企業由于經營不善、技術落后等原因,成本可能會出現大于市場價格的情況,企業就會面臨轉產或破產的命運。
(2)供求關系。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供給方與商品的需求方以市場為紐帶,以價格為中介,形成供求關系。商品供求的變化與商品價格的變化互為因果,并以相反方向循環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