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愛情的原因
神經科學告訴人們:人類的種種激動和情緒,來源于我們體內一些確切的生物化學反應,而這些反應的產生都有賴于我們身體中存在的一些神經介質,它們使得神經細胞,即神經元之間可以互相交流,于是,就有了愛情的種種征候。
愛情,由人類神經系統一連串奇妙的生物化學反應生成。愛情是激素引發的暴風雨。在我們的生命中,也許只有那么一次,我們不知道為什么就隱入了對一個人的迷戀,不可挽回,無可救藥,像一個奇跡——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那個人出現了,也許僅是偶然的一瞥,我們卻馬上開始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瞳孔放大,心里仿佛裝滿發了瘋的蝴蝶,我們將這種反應稱之為“來電”。米蘭內分泌學院的盧齊阿諾馬蒂尼解釋道:“這些都是腎上腺素作用的結果。而手心出汗、口干舌燥則是腎上腺分泌的其他激素作用的結果。”實際上,一對男女之間的一見鐘情、相互吸引,從生命更深更本質的層次來講,是一場激素所引起的暴風雨。
人的身上,存在著一個神秘的器官,叫鼻犁骨。動物靠嗅覺來選擇對象,人類作為哺乳動物,在這個器官上,也存在著動物本能的彼此交流性愿望的化學成分。我們愛上某個人,從某個角度上來說,是因為我們在蕓蕓眾生中辨認出了他(她)的味道,氣味在兩個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相互撞擊,而這種味道,本身就是一種傳遞性愿望的分子,這分子被我們的鼻犁骨器官捕獲,而鼻犁骨器官實際上是一種分體電話,作為外在的感應器官,它將收到的信息深入傳導到大腦中的中樞神經系統這個總機上,在這個總機上,有大腦中控制情感和支配人感情沖動的區域——丘腦、焦慮系統、下丘腦等。由大腦的這些區域發射出的電脈沖傳向垂體,即而轉為激素,在這些激素的作用下,我們焦慮、激動、狂喜、痛苦、失望、恐懼或者逃避,這就是激情。
在愛人身旁,我們通常會產生一種幸福感。心理學上將這種感覺稱之為“欣快反應”。欣快反應也來源于垂體分泌出來的激素分子,這些分子令人在愛情來臨時產生愉快的感覺。讓人廢寢忘食、不知疲倦。愛情的沖動和狂熱,反過來又可以促使另一種激素產生,這種激素是一種負責加強大腦感覺的神經介質,即讓大腦接收某種東西,令其重復感受到愉快。這種激素又和煙、酒及其他麻醉品聯系在一起,就如同人們所說的,愛是一種毒品。
多巴胺(dopamine)是NA的前體物質,是下丘腦和腦垂體腺中的一種關鍵神經遞質,中樞神經系統中多巴胺的濃度受精神因素的影響,神經末梢的GnRH和多巴胺間存在著軸突聯系并相互作用,以及多巴胺有抑制GnRH分泌的作用。
中腦的神經元物質多巴胺(Dopamine),則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從理論上來看,增加這種物質,就能讓人興奮,但是它會令人上癮。多巴胺在前腦和基底神經節(Basal Ganglia)出現,基底神經節負責處理恐懼的情緒,但由于多巴胺的緣故,取代了恐懼的感覺,因此有很多人的上癮行為,都是因多巴胺而起的。
你有否想過,人為什么會思想,會有感覺,會對一些事物熱烈追求。這些行為某些方面有可能是我們身體內一些化學物質(大分子,小分子)在神經系統中的作用。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
阿爾維德·卡爾森等三人就是研究這種人皆有之的物質而獲得諾貝爾獎。多巴胺能影響每一個人對事物的歡愉感受。
人的腦中存在著數千億個神經細胞,人所以能有七情六欲,控制四肢軀體靈活運動,都是由于腦部信息在它們之間傳遞無阻。然而,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存在間隙,就像兩道山崖中的一道縫,訊息要跳過這道縫才能傳遞過去。
這些神經細胞上突出的小山崖名叫“突觸”(synapse),當信息來到突觸,它就會釋放出能越過間隙的化學物質,把信息傳遞開去,這種化學物質名叫“神經遞質”,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種神經遞質。
多巴胺的作用是把亢奮和歡愉的信息傳遞,人們對一些事物上癮主要是由于它。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彼得松在評論今屆獎項時就說:“煙民,酒鬼和癮君子統統與多巴胺數量有關,受多巴胺控制。”
香煙中的尼古丁會令人上癮,是由于尼古丁刺激神經元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快感。因此,一些戒煙研究,都以針對多巴胺來進行。甚至有學者提出,愛情的產生,也源于多巴胺的分泌帶來了亢奮。
人的生理狀態和精神狀態無時無刻不處于體內各種激素的調控之下,激素們演繹著復雜冗長的劇情,呈現出人生百態,多巴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多巴胺(Dopamine)是下丘腦和腦垂體中的一種關鍵神經遞質,能直接影響人的情緒,同時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多巴胺濃度又受精神因素的影響。這種神奇的物質可以使人感覺興奮,傳遞開心激動的信息,激發人對異性的情感。其實,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愛情中心,就是下丘腦,下丘腦分泌的多種神經遞質,比如多巴胺,腎上腺素,就像丘比特之箭,當一對男女一見鐘情時,這些戀愛興奮劑就會源源不斷的分泌出來,于是我們有了愛的感覺,享受愛的幸福,甜蜜甚至眩暈,陷入其中無法自拔,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是“多巴胺們”在發揮作用。
人們總是貪戀美好的感覺,多巴胺帶來的興奮的確可以使人上癮,如同吸煙,酗酒帶來的快感一樣。吸煙,酗酒甚至吸毒,也都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令人飄飄欲仙,難以戒掉。品嘗巧克力的甜蜜,體驗愛情的幸福,癮君子騰云駕霧的滿足感,都是幾乎同樣的機制在發揮作用。那么為什么巧克力不像毒品一樣讓人無法自拔呢?我們的大腦可以分辨出它們的不同,告訴我們這是哪一種感覺,從而調整機體的狀態。一些有趣的研究結果顯示,購物帶給人的愉悅心情也與多巴胺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購物能夠刺激大腦的主要區域,琳瑯滿目的商品和對購物收獲的期待,都可以使多巴胺濃度上升,甚至超過了實際收獲時的興奮,于是即使是只逛不買,或者搜尋降價打折都會令人感覺很有樂趣。反而有可能當時買了一件覺得十分喜歡的衣服,拿回家卻束之高閣,那是因為當購物完成之后,多巴胺的濃度會迅速下降,看到這件衣服的時候也不再有當時興奮的感覺,所以很多女人的沖動購物,也許罪魁禍首正是搗亂的多巴胺。
瑞典科學家Arvid Carlsson確定多巴胺為腦內信息傳遞者的角色使他贏得了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
愛情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多巴胺帶來的“激情”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愛可以永久狂熱。不幸的是,我們的身體無法一直承受這種刺激,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可能永遠處于心跳過速的巔峰狀態。多巴胺的強烈分泌,會使人的大腦產生疲倦感,所以大腦只好讓那些化學成分自然新陳代謝,這樣的過程可能很快,也可能持續到三四年的時間。隨著多巴胺的減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不再,后果或者愛情歸于平淡,或者干脆分道揚鑣。如此說來,愛情的保質期只有三四年而已,所謂的“七年之癢”大概應該改為“四年之癢”吧。不過愛情本身就是激情而又短暫的,這不是悲劇,并不是所有人都因為多巴胺的減少而選擇分手。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還有責任、親情、誓言、承諾,堅守著愛情和婚姻的更多是這些因素,不是電光火石一樣的激情。在生活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經營,共同的進步,愛情還可以煥發出新的活力,這才是更廣義的愛。借用一句嚴謹的表達,“當多巴胺風起云涌的時候,我們狂熱地愛與被愛著,盡情享受愛的甜蜜;當多巴胺風平浪靜的時候,我們坦然處之,仍然為愛奉獻與努力,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