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藥品出現副作用怎么辦?
一旦出現藥物副作用,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要無端猜忌。可以首先自行檢查一下在用藥物的有效期、藥物的包裝和外形是否符合規定。然后細心閱讀、對照一下說明書中有關副作用的描述。如果發現自己的癥狀在名單之列,說明你的副作用屬“意料之中”的不良反應。如果不在,最好盡快向主診醫生反映情況,醫生會常規啟動藥物副作用監測機制,并及時告知你下一步該怎么做。
如果副作用很明顯,并難以承受所造成的痛苦,建議立即停藥,并盡快向主診醫生反映。但如果副作用輕微,且在說明書羅列的名單之列,建議不要自作主張,隨性采取可能會影響醫生診療和觀察的行動!
如何避免藥品的副作用?
一、明確藥品的副作用。按有關規定,藥品的毒副作用以及服用禁忌癥必須在藥品說明書中注明,但一些藥品廠家和經銷商在大肆宣傳藥品的療效時,卻對藥品的毒副作用避而不談,倘若大夫開方時再不加以說明,對服藥者就已經埋下了隱患。因此,病患者不論跟廣告或遵醫囑服藥都必須事先認真閱讀藥品說明書,明確其毒副作用,加強自我保護。
二、注意藥品的合理搭配。有幾種藥品雖然不治同一個病,但里面卻含有性質相近或相同的成份。如果一個人同時患幾種病,找幾個科的大夫開方,就應當讓大夫之間彼此了解病歷和處方,以防止藥品聯用帶來的毒副作用。
三、不要迷信洋藥。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種族的人,對同類藥品的代謝和吸收能力有所不同。因此,有些對西方人毒副作用很小的藥品,對中國人卻有很強的毒副作用。比如,從德國引進的抗過敏藥物“頓克”,在我國試用于大量人群之后,因其毒副作用太大,已被衛生部崐明文取締。所以,一些人對洋藥的迷信是不可取的。
四、不要迷信“秘方”。一些游醫、野醫抓住人們病急亂投醫的心理,拿出治療“哮喘”、“牛皮癬”、“癲癇”等疑難癥的秘方來騙人,有的雖短期見效,但停用后即復發或加重,或引起其他嚴重疾病。殊不知他們的秘方中往往加入了對人體危害極大的鉛、汞等有毒物質或過量使用了激素。等病人覺察,已悔之晚矣。
總之,藥物只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方式,藥物也和人一樣存在著好的和壞的多面性。治好疾病是醫患雙方共同的目標,醫生能做的只是全面評估藥物對患者的獲益和危害,最大限度發揮藥物的治療性價值,同時規避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而作為患者,理應擺正心態,并盡可能配合醫生的藥物處方和非藥物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