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周邊有什么景點?
媽嶼島
媽嶼島長0.65公里,寬0.64公里,面積0.206平方公里,海拔39米,海岸線長2.3公里。島上有兩座建于元、清的天后宮,故稱媽嶼。碼頭邊的海面上,有一塊黑褐色的浮石,據說是當年媽祖普渡漁人化神入海時留下的,叫“媽印石”。島上最高處海拔41米,成了海灣大橋的天然橋墩。山上一座高大的觀音塑像,目視著大橋上的過往車流,向人間揮灑著祝福的甘露。鸞山有座“觀海亭”,因1962年陶鑄同志登島倡建,又稱“陶鑄亭”。1983年2月,劉海粟時87歲留下“媽嶼碧海飛白浪,天風海 濤曲未終”題詞,現刻于醉潮樓前雕塑上。島上最高處立有觀世音菩薩巨型石雕像,高12米,由大小105塊石雕砌成,從海灣大橋上過往時皆可望見。1860年設立的潮海關,位于媽嶼島東南,時汕頭開埠的象征,1994年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證果寺
證果寺,原名崇福庵,位于龍湖區鷗汀街道。相傳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以獨特的山門、無量(梁)殿、九龍壁玉雕、超500年歷史菩提樹、般若泉、大型泰國佛銅像和緬甸釋迦佛玉像,而吸引海內外游客。
騰輝塔
騰輝塔位于龍湖區鷗汀街道,建于1737年,坐東南向西北,塔的平面為六角形,共七層,高20.3米,結構嚴謹,氣勢恢宏,其塔上加塔的建筑結構為全國罕見。被收入《中國寶塔鑒賞》一書。塔正門匾額鐫刻“騰輝塔”三字,為邑人辛昌五題。雖然歷經了風暴、地震的破壞,但狀貌基本完好,給鷗汀增添秀麗景色。而且對于研究潮汕地區的歷史、文化、古建筑藝術以及民俗文化活動均具有重要價值。
海濱長廊
汕頭海濱長廊是指位于汕頭港灣北岸,西起汕頭港客運碼頭,東至華僑公園,全長3.8公里的帶狀海堤公園。極目眺望,一邊是內海灣、礐石山盡收眼底,一邊與人民廣場融為一體,形成一條城市綠色景觀軸,成為人們觀賞海海景的休閑長廊;整潔的地面、雅致的景觀,長廊上古老的榕樹、熟悉的雕塑小品、綠樹紅花相互襯托,于鬧市中予人一份清凈,構成了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線。是市民、游客游覽、休息品海的好去處,到海濱親水長廊走一走,看看海,聊聊天,享受這一條“生態綠帶”帶來的幸福時光。
汕頭市有什么特色美食?
1、生腌海鮮
一提到汕頭美食,首先想到的是生腌海鮮,膠質彈牙,蟹膏橫溢的生腌螃蟹,血淋淋的生腌血蚶,胖嘟嘟的生腌鮮蠔,咸鮮微辣,配上一碗白糜,吃一次終身難忘。生腌海鮮在汕頭是酒徒的下酒酒料,茶客的茶配,早餐和宵夜,送粥的下飯菜。在汕頭生腌海鮮不是高貴的饗食,而是平易近人的市井風情。
2、蠔烙
汕頭蠔烙是廣東省潮汕漢族特色小食,是廣東汕頭當地的名優特產。蠔烙做法簡單,通常是用淀粉糊與蛤蜊肉同煎,將蛤蜊肉的滋味融入其中。
3、粿條
汕頭粿條是一道廣東省的漢族傳統名菜,屬于潮菜系。一般可分以豬骨或雞骨頭熬煮的湯底或牛肉粿條。粿條形狀扁平,通常以炒和湯的方式出現在餐桌上。
4、牛肉丸
牛肉丸作為著名的潮汕小食,在汕頭已有近百年歷史,牛肉丸可分為牛肉丸、牛筋丸兩種,牛肉丸肉質較為細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進了一些嫩筋,很是有點嚼頭。
5、薄殼
薄殼,一種潮汕獨特海味,又名鳳眼、海瓜子,因殼薄故而稱為薄殼,屬貝類海產品,生長繁殖在淺海灣的灘涂中,有野生的和人工放養的,常成片粘連在一起,用足絲粘附在泥沙石上。漁民們采撈后,經加工脫殼煮熟,撈取其肥嫩肉塊而俗稱薄殼米。
6、牛肉火鍋
汕頭的牛肉火鍋是出名的,一頭牛不同部位會有不同的口感,有的鮮嫩入口即化,有的潤而不膩,“愣是”把一頭牛吃成了“滿漢全席”。
7、鹵鵝
汕頭鹵鵝每個部位都是無法言喻的美味。無論是粉嫩細膩的鵝肝和肥瘦適度的鵝肉,還是緊致濃香的鵝頸、厚實香韌的鵝胗和彈牙鮮美的鵝蛋,它們都充分吸收了十余種鹵料的精華,香色醇美,歷久彌香,每一口下去都是滿滿的幸福感。
8、腸粉
潮汕腸粉起源于廣州,是從廣州移植到潮汕來的。潮汕人制作腸粉,大概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但潮汕人制作腸粉,并不是照搬廣州腸粉的做法,而是結合潮汕人的口味,改用潮汕地區的原料。如在餡料上,主要用白菜絲或竹筍絲、豬肉末、雞蛋,再撒上潮汕土特產菜脯粒,腸粉卷好后,也淋上潮汕人喜愛的花生醬。
9、潮汕粿品
潮汕地區的粿品可說是天下一絕,在中國的米面食文化中肯定有一席之地,在客家人居住區也稱作“粄”。“粿”因加入各種配料而衍生出各種稱法,如甜粿、菜頭粿、草仔粿、芋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