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巖畫是怎樣的景區?
賀蘭山巖畫,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賀蘭山東麓。沿賀蘭山自北向南,包括衛寧北山在內,在黑石峁、賀蘭口、苦井溝、大麥地等27處都有巖畫遺存,總計約有組合圖畫5000組以上、單體圖像2.7萬多幅;已被記錄的巖畫單體圖像有19752幅。
賀蘭山巖畫記錄了遠古人類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獵、祭祀、征戰、娛舞、交媾等生產生活場景,成為研究遠古人類文化史、原始藝術史的文化寶庫。順著這個多彩的巖畫萬花筒,可以窺見古代游牧人一幕幕富有生氣的社會生活,喚起對人類一致性的認識,理解人類的發展歷史。
賀蘭山巖畫與中國北方其他地區已被發現的巖畫一樣,一般采用敲鑿、磨刻、劃刻三種方法制作圖像,其中又以敲鑿法為主要方法。
敲鑿法,是作圖者用錐尖部經過加工的工具,在石面上直接錘打出鑿點,由鑿點勾劃組成圖像輪廓的作圖方法。據考察分析,用敲鑿法制作的圖像,如果作圖多步進行,先敲鑿或刻劃出輪廓線,再繼續用敲鑿法成圖,這樣鑿點較小而且較密,圖像也因此清晰一些。
磨刻法,是用工具在巖石硬度較低的石面上來回磨擦而制成圖像的方法。賀蘭山地區巖石硬度普遍較高,磨刻法制作成的巖畫比用敲鑿法制成的少。
劃刻法,是作圖者用堅硬的工具在巖石石面上刻劃出圖像輪廓作畫。這種方式制作的巖畫在整個賀蘭山巖畫中數量很少。
賀蘭山巖畫中很少有用單一方法制作的圖畫。創作者根據需要,往往把三種方法混同使用,這樣與用單一方法制作的圖像比較起來,線條勻稱流暢,圖像清晰美觀,表現能力較強,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性。
賀蘭山巖畫有什么景觀?
黑石峁巖畫
黑石峁巖畫位于大武口區西北10余公里處,黑石峁是賀蘭山小棗溝北側的一個山頭,海拔1432米,山頭上大小石塊質地堅硬,呈褐黑色,表皮細膩光滑,像涂抹了油彩,遍布山頭,故名“黑石峁”,巖畫鑿刻于黑石上。黑石峁上的黑石頭民間一說為天外來客隕石散落,一說為“外星人所為”。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曾報道過黑石峁這方神秘的巖畫,所以黑石峁巖畫被人們稱為市境最神秘詭異的巖畫。巖畫分布相對集中,主要內容為放牧、群鹿、雙人舞、狼、狗等圖形。巖畫主要采用敲鑿的方法,也有鑿刻的,個別的采用畫刻法。黑石峁巖畫首次發現于1984年6月23日,共計59幅。最大的是第9幅《群羊圖》,長1.23米、寬1.085米;最小的是第23幅,長8厘米、寬7厘米。黑石峁巖畫已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歸德溝巖畫
歸德溝巖畫位于大武口西南10余公里,南距韭菜溝1公里。巖畫分布在溝谷兩側山坡的巖層上,南北綿延約1公里,共有巖畫58幅。主要內容有馬、狗、羊等,還有人物騎馬出牧圖和野鹿。巖畫使用鑿刻法。在巖畫中有一些題記,如“大喜大吉”“天坤有神地下人”等,推測與古代的巫術和占卜有關。因巖畫面朝西向,保存較差,有部分脫落或看不清楚,圖像粗糙且不規范。
白芨溝巖畫
白芨溝巖畫位于白芨溝西口平羅縣崇崗鎮杏花村南1公里處,距汝箕溝10公里。它是賀蘭山巖畫中唯一的一處彩繪巖畫,采用了南方巖畫的涂繪方式。巖畫以紅色涂繪,計有37組100余幅。人物圖像有征戰的乘騎者和狩獵的獵人,動物形象有北山羊、蛇、狗等,尚有表現生殖崇拜和太陽崇拜的內容,還有手印、標志和符號。
大西峰溝巖畫
大西峰溝巖畫位于平羅與賀蘭兩縣交界處。距溝口約15公里處有西夏皇城遺址。巖畫分布于溝谷兩岸的石崖斷壁上,綿延10公里,向陽坡的巖畫數量較多,巖畫分布于溝口、馬場、東溝門子一帶,內容主要是人面像、人物和動物等,聞名于世的野牛巖畫就位于大西峰溝內,巖畫多為研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