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走進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新地鎮太平地村,鮮嫩的芹菜泛著層層綠意,濃郁的芹菜香沁人心脾。村民正忙著收割、分揀、打捆、裝車,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咱家種植40畝芹菜,畝產1.1萬斤,以2.50元每斤的價格俏銷沈陽等地。芹菜種植也能種出‘致富金條’。”太平地村菜農楊亞新高興地說。
“我家種植了菜花、甘藍、白菜、芹菜、豆角等蔬菜100余畝,銷往沈陽、長沙等地。”太平地村菜農明兆杰說。
“以前大家都不舍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不愿意流轉土地。現在土地流轉后,來蔬菜基地上班,一天就能賺100多元,我在家門口就找到了好工作。”太平地村村民王秀華說,蔬菜基地為附近農戶提供了就近務工渠道,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我們通過狠抓黨建引領,堅持以強化組織建設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群眾增收為目標,積極推進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不斷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產業興旺的‘致富路’。”新地鎮黨委書記耿小東說。
新地鎮立足實際,緊盯市場需求,通過黨員帶頭示范、群眾積極參與的方式,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產業,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特色,探索出鄉村振興新路徑。創新“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以“黨建鏈”串起“產業鏈”,全鎮蔬菜種植面積1150余畝。發揮大西溝村黨支部、非公企業聯合黨支部和大西溝村村委委員、省優秀退役軍人趙興華創辦的騰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示范帶動作用,發展滑子菇60萬棒、林下元蘑20萬棒,9月將陸續長出蘑菇,等蘑菇成熟上市,將成為增收致富的“聚寶盆”。這兩種蘑菇可以出10萬斤干品蘑菇,銷往大連、杭州、黑龍江等地。大力推廣農戶獲利多、有保障的訂單保價銷售模式,引導農戶參與種植,激發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該公司已與北京、陜西、山西、甘肅等地的10余家木耳經銷公司簽訂了黑木耳購銷合同和黑木菌棒的銷售合同。年可實現產值5000萬元,直接增加就業崗位120人,季節用工180人。
近年來,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依托當地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生產、經營體系更加完善,綜合生產、市場競爭、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加突出,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更加完善,群眾就業增收效果更加顯著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做優蔬菜產業鏈,發揮毗鄰京津、生態良好、氣候適宜等優勢,按照“裸地菜提品質、設施菜擴規模”的思路,堅持走“產、加、銷”一體化的發展路子,規模化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種植基地,拓寬鄉村振興致富路,讓菜籃子“蔬”寫富民產業好“錢”景。(記者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