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長江文化智庫論壇暨長江商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揚州召開
10月19日,由中國商業史學會、揚州大學主辦,長江文化研究院、中國商業史學會鹽業史專委會、中國經濟信息社江蘇中心、新華日報社新華傳媒智庫聯合承辦的2024長江文化智庫論壇暨長江商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揚州召開。
100余位來自全國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家和青年學者就古往今來長江流域的商貿活動及商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展開深度交流,為賦能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獻策建言。
揚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趙文明,江蘇省委宣傳部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主任許佃兵,揚州市政協主席陳揚,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張新科,中國商業史學會會長王茹芹教授出席會議并講話。
趙文明介紹了長江文化研究院近年來所取得的系列重要研究性成果。他表示,下一階段,長江文化研究院將錨定“全國有影響力的高端智庫”建設目標,通過實施 “六個一”工程(建設一支高素質研究決策咨詢隊伍、打造一個高端長江文化智庫論壇、辦好一本高水平輯刊《長江文化研究》、編輯一本內參《長江文化智庫專報》、建成一個長江文化特色數據庫、培育一個長江文化傳播教育基地),最終打造融學術、咨詢、傳播、數據庫“四位一體”的長江文化研究高端智庫。
許佃兵圍繞“長江文化研究”,闡述了三點看法。首先,在注重文化傳承的同時,也要保護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長江文化傳承的實際載體,要采取措施來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以確保能不斷延續和傳承。其次,要注重文化交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交流、影響和共存,以揭示文化的區域差異和特色之處。最后,要注重跨學科研究。長江文化研究需要綜合多個學科的方法,借助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長江文化的各個方面。
陳揚提出,希望本次論壇能夠成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一次重要契機,通過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為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要注重長江文化的現代轉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現代產業相結合,為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長三角地區的協同發展提供文化支撐。同時,希望專家學者們能夠深入挖掘揚州的歷史文化資源,將揚州的園林文化、詩詞文化、飲食文化等與長江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揚州特色的長江文化研究體系。
長江文化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如何推動長江文化高質量發展,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張新科建議,要明確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著力推動長江文化的創新發展,在推動長江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注重文化的共享與交流。同時,要把長江文化的研究拓展成世界河流研究,如長江與伏爾加河、多瑙河、尼羅河等河流在對沿線流域的地理、人文推進作用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繼而放大長江文化的理論研究視野,提升長江文化的研究格局,推出一批研究長江文化的大作、力作。
“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王茹芹表示,當前,我們提出的“長江商文化”是一個古今貫通文化概念,是基于“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重大戰略實踐活動的驅動,旨在研究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在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中所孕育和積淀起來的時代精神和力量。
主旨報告階段,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長江文化研究院首席專家、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武漢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樊志宏;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安徽師范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淮南師范學院原校長李琳琦;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院長、長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秦宗財應邀作分享交流。南京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曹勁松作點評。
長江流域是我國古代及近現代“商業文明”的重地,也是宋代開始及此后的商業文明中心所在。賀云翱以《長江流域“商業文明”成就概說》為題,輔以大量事例,闡述了在長江地域文明中,“商業文明”擁有的重要創造和地位。他表示,長江流域的商業文明創造性成就體現在最早誕生系統的“商學”、持續存在的“商道”、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中國最早的巨商、持續時間最長的“商幫”、數量最多的商業“會館”“會所”、近代人數最多貢獻最大的商業巨子等。
深入研究長江流域城市、商業和文化的內在機制、發展規律及演化路徑,對于引領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服務國家新發展格局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劉士林指出,長江流域城市的發展,主要遵循“先是人口增加和城市發展,然后帶來商業和文化繁榮”的基本路徑。具體可從三方面來了解:一是長江流域城市人口的增加,加快了流域內城市發展的步伐;二是長江流域城市的大發展,直接帶動了城市商業和市場經濟的繁榮;三是城市發展和商業繁榮,直接改變了從農村來到城市的市民階層的生活方式,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樊志宏對中國式現代化溯源視野下的長江商業文明時代價值進行了初探,并提出意見建議。他表示,各方要持續深入系統研究長江商業文明的歷史源起、演進歷程,為中國本土的現代化溯源研究奠定堅實基礎;以長江商業文明為IP引領,重點聚焦流域性、樞紐型、連續性商業文明源起及演進領域,聯手挖掘古商業治理服務設施、古商業集聚區域等資源,順應信息時代新商業文明發展規律趨勢,推動歷史商業文明創新發展,聯合策劃中國長江商業文化主題游徑和博物館群,并爭取有關項目策劃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及建設體系;以學術為引導,推動長江流域形成“政府、市場、社會”三螺旋的長江商業文化創新發展聯盟及知識創新共同體。
研究“長江商文化”,離不開安慶和徽州。李琳琦從人群的往返遷移、徽商的經營活動、學術文化的交融三方視角,探討了安慶與徽州的經濟社會文化互動關系。他以“皖文化”的代表性區域桐城和徽州的學術文化交融為例說明,隨著人群的遷移和商業的互動,兩地的學術交流和文化融合也隨之加強。他指出,安慶是上下江之咽喉,是長江商貿的重要中轉樞紐之一,安慶封江,長江流域的商貿就會“斷流”。長江流域是徽州商人的聚集地,明清時期長江流域的食鹽、糧食、木材、布匹等大宗商品販運,主要是靠徽商來完成的,沒有徽商,就沒有明清時期長江流域商貿的繁榮興盛。
宋向清對長江商文化的共性、個性、多樣性、開放性、商業抗性、不平衡性等特征及歷史價值、現實意義等作出系統性闡述。他介紹,長江商文化是指長江流域人在長江流域內外,以及非長江流域人在長江流域創造的商業文明之和。他表示,長江商文化崇尚誠信包容、團結互助、實業報國和商贏天下等,所蘊含的價值觀、道德觀、商業規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的商業素養,有利于引導企業家恪守社會責任,有利于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現實意義。
秦宗財圍繞《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國際傳播——基于長江江蘇段的考察》主題,以圖表為例,分析了國際受眾對中華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并根據分析結果,對如何提升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國際傳播提出了相應對策。他建議,要增強內容層軟實力,加強中華文明精神標識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的故事表達;增強媒介層表現力,構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的現代傳播體系;增強效果層認知力,建立對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效果的評估反饋機制;增強政策層推動力,加快推進對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國際傳播的政策引導。
在推動長江文化的研究方面,曹勁松表示,首先,要搭建大平臺。通過聚焦其特色和研究,不斷形成智庫特色品牌,推動形成能夠體現長江文化研究的中國特色的大平臺,打造智庫特色品牌。其次,要搭建學術體系。文化的研究一定是點、線、面相結合的,這是一個展開的過程。要將目前學術研究的特色,發展為特色學科。此外,對于長江文化的深化研究,他認為,我們既要提升自身學術水平,同時也要加強與國外學術界的交流,通過互鑒、對比,來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當天的開幕式由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揚州大學原黨委常委、副校長陳亞平主持,主旨報告階段由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成長春主持。會議以“一場主論壇+兩場分論壇”的形式舉行。在分論壇環節,30余位智庫專家學者就“中國商業史學會‘長江商文化’”“長江文化智庫”兩大主題展開分組討論。
關鍵詞: